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老会员动态 > 常务理事动态
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1位院士集中走进校园,东莞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热潮!
作者: | 发布时间:2019-12-01 | 来源: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11月27-28日,2019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专家湾区校园行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21名院士分别走进我市21所大中校园,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科研经历,以座谈交流、科普报告、励志报告等形式与我市上万青年学子亲切互动,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为孩子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莞邑大地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科普热潮。



苏国辉院士走进沙田实验中学:

自强不息,成长路

3.jpg


苏国辉院士为沙田实验中学的学子带来“自强不息 成长路 ”主题报告会。“科学家是很好玩的事情,不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有同一领域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希望以后更多的同学都来做科学家!”在报告会上,苏国辉院士接地气的开场白将学生们紧紧吸引住。


4.jpg


苏国辉院士结合自身多年的生活、工作经验以及科研成果,围绕脑科学研究主题,从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三大方面,用科学的角度,鼓励同学们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历程,我由衷感到,一旦选择了人生目标,你就不再惧怕困难。”苏国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科学的角度,勉励学生们重视学习的过程,确立明确的目标,引起了现场师生们的共鸣,现场赢得了一次次的掌声。


苏国辉还从自己研究领域——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两方面,阐释了运动对降低压力、提升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他建议同学们多运动,爱运动保持活动,自我增值,乐观正向。


吴硕贤走进竹溪中学:

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





吴硕贤院士为在场师生作了一场以“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会。


7.jpg


吴硕贤首先阐明了声音和听觉在人类文化传承及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音乐和语言都是以声波为载体,以引起听觉为信息接受渠道。早在人类发明文字,能通过眼睛阅读来传授文化、思想和知识之前漫长的历史阶段,听觉就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吴硕贤认为,改善人居环境,给人民群众更多听觉关怀,是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他还介绍了改善人居声环境的若干重要科学技术,包括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缩尺模型实验,可听化技术以及基于三维视听一体化的声场仿真技术。


叶恒强院士走进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奇妙的对称


8.jpg


叶恒强院士以《奇妙的对称》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丽的对称,宏观方面很多对称的直观现象,微观方面,钻石、石墨、煤炭,存在物质与结构方面的对称。叶院士还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微观对称方面的探索。最后,叶院士总结说,“对称是某些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属性。它既美丽,又令人敬畏。对称有不同层次。从平移周期性到准周期性,就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准晶的发现”的原因。对称的缺损,是事物的又属性。它造就了事物的多样性。对称很奇妙,有待深入研究和发现。鼓励大家勇敢去尝试与探索未知世界。”


9.jpg


同学们在这场讲座中,亲沐了科学家的风采,感受了科学探索和追求的无尚荣光,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学们表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丰富科学素养。


张景中院士走进东莞高级中学:

与学生一同“玩玩动态几何”


10.jpg


张景中院士来到东莞高级中学,与在校的高一、高二学生一同“玩玩动态几何”。在这场主题讲座中,2200多名学生时不时地被张景中院士精彩生动的讲课逗乐。


11.jpg


张院士在讲座开始“严肃”地讲道:“数学好玩,动态数学更好玩。”他以超级画板软件的操作为示范,形象展示了动态数学环境,诠释了数据改变与性质不变之间的关系,从编程、推理、变化等几个方面演示了具体的实例,以生动的范式图画了缤纷五彩的数学星空,给予现场师生深刻的启发。张院士还讲到,课程和技术的整合经过举重若轻、心想事成、推陈出新、众志成城四个阶段,已经进入更深更广的学科领域。张院士对数学的洞见,“数学不抽象”,“抽象的基础是形象”,都给人以别样的启迪。


林浩然院士走进东莞市光明中学:

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12.jpg


色彩绚丽的狮子鱼、形态奇特的翻车鱼、会“变性”的鱼……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鱼类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及利用?林浩然院士来到东莞市光明中学,为该校师生带去一场科普性、趣味性十足的《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报告,吸引了该校师生共计430余人现场聆听。


13.jpg


讲座现场,林浩然院士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向光明学子介绍了海洋鱼类资源的利用,加深了孩子们对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林院士说,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资源财富,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海洋、关心海洋、保护海洋。


郑健超院士走进波利亚外国语学校:

绿色能源与我们的生存环境


14.jpg


郑健超院士来到波利亚外国语学校,与该校师生分享了自己关于绿色能源与生存环境的研究,分析了绿色能源的开发现状,并结合当下环境对未来发展进行描绘。


15.jpg


郑院士从“绿色能源的内涵”、“低碳能源的重要性”、“绿色能源发展现状”、“绿色能源规模发展战略”四个方面展开。在讲座中,郑院士先通过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解释了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化为终端能源的过程。接着举例说明碳排放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根据数据分析的变化,郑院士向同学们说明了全球变暖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威胁,又指出化石能源与绿色能源演变的比例。在提到发展战略时,阐述了核电、氢能源等技术的演进。


郑院士在讲座中把复杂的问题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妙不可言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思考的热情与梦想。


钟世镇院士走进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钟院士讲座主题为:《亲历时代变  艰辛中成长  祖国前景美  重任要当担》,他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四个历史阶段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在场的师生极大的鼓舞。


整个活动持续将两个小时,钟院士始终精神矍铄,讲话思路清晰,妙语联珠,实例丰富,给予我校师生很多的人生启迪。95岁高龄的钟院士依然为推广中国科普教育发光发热,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钟院士用行动来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人生信念,为我们树立榜样。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领略到钟院士老当益壮的风采,感受到科学家们不惧困难、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默默奉献、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


谢先德院士走进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教育集团):

少年立志,刻苦学习


18.jpg


在寮步镇香市中学,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围绕“少年立志 刻苦学习 热爱科学 勇于探索”主题,为华衍学校及香市中学的师生们作了精彩的讲座。讲座分为少年立志、不忘初心、放眼世界三部分,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科学探索的无穷乐趣,带领大家走进科学的世界。


19.jpg


谢先德院寄语年轻一代抓住国家发展的良好机遇,把前辈们开创的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刘焕彬院士走进东华高级中学:

拥抱新时代,莫负好人生





刘焕彬院士来到东华高级中学,与在校师生分享他对时代与人生的感悟。刘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的3个人生感悟:人生要有目标和志向,通过勤奋去实现目标,合理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己的知识转化能力,主动学习,多读课外书;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需从兴趣、质疑、思考、集成、实践这五个要素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勉励我校学生应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特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白以龙院士走进大岭山中学(集团):

迎接挑战,勇于承担 


22.jpg


白以龙院士走进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与师生们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座谈会,该校师生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23.jpg


看着台下风华正茂的学生们,白以龙院士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初高中的校园生活,讲述了自己选择物理专业的初衷,强调了师生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指出了兴趣对人生的影响。他用亲切的语气、幽默的话语讲述那些已经深藏在时光中的往事,动情之处,总是惹得全场师生与他一起哄堂大笑。


白以龙院士寄予在场师生:希望大家能拥有一种勇气,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希望学生们意志坚强,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开阔视野,努力为大湾区、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运泰院士走进松山湖实验中学:

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





陈运泰教授走进松山湖实验中学,为该校1500多名师生做了题为“板块大地构造与地震”的科学素养讲座。


90多分钟的演讲,80岁高龄的老院士,始终站着,精神奕奕,侃侃而谈。他以著名的“大地震”现象拉开了本场演讲的序幕,借助一个个具体的地震案例讲述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而抛出系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为什么全球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人类如何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针对这些问题,陈院士结合图片、数据、模型、表格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师生解读地震的起源、地球板块构造学说等知识。陈院士的演讲深入浅出,揭秘地壳板块运动的神秘面纱。在他的课堂,地壳板块、地震带、地震及海啸等科学知识走出“高冷”的“面具”,变得通俗易懂。


高松院士走进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分子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化学》





高松院士为该校师生带来《分子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化学》主题讲座报告。他阐述了化学各分支学科的交融。位居自然科学基础核心地位的化学,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搭建起整个化学内部理论系统。随后,高松教授讲述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与物理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也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推进的关系。高松教授谈及的稀土分离、分子磁性等最新研究成果,均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推动新时代化学研究、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新进程。


秦国刚院士走进东莞市技师学院:

科研为全人类服务


28.jpg


秦国刚院士为学院师生带来《今日的半导体》主题报告,秦院士从半导体的重要性、优越性、应用性等方面等深入浅出的用自身的科研经历勉励广大东技师生。他强调,“科研很重要,但它不是赚钱的武器,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一件事有意义的事。”


29.jpg


参观过程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海光向秦国刚院士介绍了学院“市场化的导向,国际化的标准,工厂化的教学”的办学模式。秦院士表示,“学校非常有特色,在东莞这样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有这样一所应用型学校,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前来,收获颇多。”


王佛松院士走进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教育集团):为东莞科技教育点赞


30.jpg


王佛松院士走进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我市多所学校80余名科技老师,通过访谈、漫谈、互动式形式,零距离交流。


31.jpg


讲座中,王佛松院士从个人的成长、研究的方向,围绕科普、科技教育等话题,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勉励教师们,要想被“伯乐”赏识,还得自身有才能。遇到好人时,要懂得感恩。


32.jpg


王佛松还通过自己的经历,谈及科技普及的重要性,认为科普对象不应该仅限于青少年,科普是整个社会创新的基础,并寄语东莞的科技老师,“科普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我为你们的工作感到高兴和荣幸,希望大家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出人才。”


徐义刚院士走进可园中学:

用火山作窗口,探地球内部秘密


33.jpg


徐义刚院士走进可园中学,为学子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火山——联系地球内外系统的纽带》的科普讲座。


34.jpg


徐院士从“火山长什么样、火山从哪里来、火山有什么作用、人类为什么宜居地球”等方面,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火山知识体系。徐院士的讲座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大量有关火山活动的精美图片,系统介绍了与火山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示了地球内部物质大循环的壮观景象和由此导致火山活动的机理;结合一系列火山景观讲解了火山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景观资源;结合人类经历的火山活动的历史过程讲解了火山灾害性的影响和带给人类的能量;以及结合火山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特殊火山的成因。最后,他强调火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是我们窥探地球深部的窗口,也是联系地球内外系统的纽带;他热情鼓励同学们要贴近大自然,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人类造福。


张楚汉院士走进东莞理工学院:

水,我们的未来


35.jpg


张楚汉院士为东莞理工学院学子带来“水,我们的未来”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当下的水情势,目前主要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情势严峻、水旱灾害频繁三个方面的问题。他提出:“当下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不足。尽管目前在江河整治水平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形势依旧很严峻。”通过对我国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西南诸河五个流域利用率的情况,张院士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均的结论,并从黄海淮流域举例分析我国水污染的情势,提出我国江河水库需要提高,湖泊仍需治理、修复的观点。


36.jpg


此外,张院士还总结了他对中国水未来的想法,在开源方面:从西南诸河适时适量引入金沙江,以补偿南水北调、引水济淮、引汉济渭、滇中调水的调出;加强软硬两手,优化增加调蓄水量、挖潜;在节流方面:农业大力节水,包括种植结构调整,学习以色列;在治污上:不仅抓城市,更要抓农业面源污染。


何镜堂院士走进东莞中学:

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


37.jpg


何镜堂院士来到东莞中学,通过人生故事的分享和经典建筑作品的解读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建筑人生感悟。何院士从“读书求学,立志成才”、“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年华,再上征途”三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建筑充满了热情,永远走在奋斗路上的高大形象。


38.jpg


何院士还总结了几点人生感悟,与同学们共勉。一是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二是对每一天都抱着真诚的心思,爱她,尊敬她,竭尽所能。三是对专业要充满激情,要从实践当中研究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四是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路。五是做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六是不要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七是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完满才是人生。八是当你满足于周围人对你的夸耀时,常常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当你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坚持一步,转机就在眼前。九是勤奋、技能、人品、机遇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十是当你能够工作的时候,尽心尽力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情。


江欢成院士走进大朗第一中学:

灌溉心中的梦想种子,实现人生价值



江院士围绕成长的足迹这一主题,向大朗一中的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江院士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激励下,立下了建筑工程的志向,并不断去拼搏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求学经历和成就,让同学们明白因为年少时埋下梦想的种子,有一天遇到甘霖、遇到雨露,才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江院士还就结构工程专业所需科学素养谈了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培养严谨认真与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在访谈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江院士都一一地给予了详尽的解答,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江院士希望更加努力拼搏,灌溉心中的梦想种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汪懋华院士走进东莞市商业学校:

勉励学生学无止境

挽起裤管能种田,穿上鞋子能研究前沿技术的学者。汪懋华院士走进东莞市商业学校,开展以《成长的回顾与发展的思考》为主题的讲座,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广大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杨帆前进。



汪懋华院士讲到,自己在大学期间,曾到大东北种过小麦,到海南的荒地里开过拖拉机垦荒,转身还要拿起笔写复杂的技术论文。风趣幽默的话语让整个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他耐心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他还说到,自己面临着要跟英国科研机构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时,不会英语的他,跟着电视学英语,担心看不懂机场和地铁的指示牌,就自己事先做调查,把路线牢记在心,然后只身一人前往英国进行学术交流。这种不畏难又永不停止学习步伐的精神,全场师生不由地发出阵阵赞叹声。


曾溢滔院士走进广东医科大学:

一门三杰、报效中华  


43.jpg


曾溢滔院士和夫人黄淑帧教授与广东医科大学500多名师生一起探讨《科学是美丽的》。科学是美丽的,如何去发现和挖掘科学之美呢?曾院士和黄教授跟广东医师生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故事。曾院士表示,科学能够创造财富,能够回答很多问题,还能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曾院士勉励广大广东医师生要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4.jpg


“爱国不是遇到事情才谈爱国,爱国教育要从小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座谈会上,曾院士和黄教授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科研心路历程。不仅曾院士有一颗报国之心,黄教授当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她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回国和曾院士一起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为我国医学遗传学创造佳绩。报国之志和科研之心是需要传承的。他们的女儿曾凡一在美国近20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理学双博士后也坚决回到祖国,接过父母衣钵,投身医学和科研。


王兆凯院士走进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感受科学魅力,放飞科学理想


45.jpg


王兆凯院士走进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为该校师生展开主题为《硅藻的奥秘》的讲座,勉励感受科学魅力,放飞科学理想。


46.jpg


王院士从人类对材料利用的历史开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使用硅藻的历史、硅藻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硅藻的用途、硅藻相对其他材料的优势。最后,王院士表示从退休后开始研究硅藻,到现在终于有所收获,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产业,产生价值,这就是创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这样的创新。现场王院士鼓励大家好好学习,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好的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生活也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次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组委会秘书长、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谢洪涛:


此次院士专家湾区校园行活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追捧,21位院士在繁忙的峰会期间挤出宝贵时间,主动报名参与。如此高规格和大规模的院士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地级市中也属于首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探讨升级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明年二月下旬,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将组织一批“重量级“的中科院专家走进小学,初步计划举行30场活动。


撰稿|李嘉欣

审核|高星原

返回顶部
分享到:
0
协会简介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成立于1988年9月15日,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由各类青少年宫、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 青少年活动营地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机构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详细>>>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关于征集《青少年宫...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关于批准《青少年宫...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会员发展管理办法
关于交纳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关于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服务专题...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关于召开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七届理事会会长、副...
友情链接: 民政部 | 中国共青团 | 中央和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党建 |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 中国少年先锋队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 | 浙江校外教育 |
 
Copyright © 2020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0号南楼514
电话:010-67018100 电子邮箱:zggxhyb@126.com
京ICP备13017336号 京ICP备13017336号-3 京ICP备13017336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740号
扫描关注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