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5青少年服务台简介
活动报道
咨询师&志愿者介绍
成长大讲堂
心灵书屋
心灵导航
青少年维权
在线心理咨询
【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台州市本宫]台州市青少年...
2024年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
钟爱一生,筷乐随行 红领...
2023年第十三届浙江省少年...
“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
【台州宫】学习二十大 奋...
【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成长大讲堂

过春节做的那些事儿,都从哪来的?

发布时间:2016-01-03

又一年春节假期接近尾声了。大年初一放过的焰火早已烟消云散,被念叨一周的耳根也在奔向清净。无论你对春节是喜爱有加还是心生厌恶,它都还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在历史上,大年初一的节日属性,却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尽管大部分文明都有在自己历法中一年的首日举行庆祝的传统,但是中国早期文献中记录的春节。却鲜有庆祝的环节。

大过年的不起来嗨,干嘛呢?

祭祖。

早期民间过春节的主要活动,就是祭拜先人。《尚书・虞书・舜典第二》上说:“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就是说新年的第一天里,舜去祭祀祖先。《玉烛宝典》卷一引用东汉崔��《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斋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肫浼页ぃ�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个祭祖时的家庭聚餐,大概也是年夜饭的来历。春节祭祖的风俗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在一些祖先崇拜情结较重的家庭里,这种习俗仍然存在。

可一个日子要是缺乏娱乐性的活动,是很难被算作节日的。百姓没人在意,皇上总得开心一下吧。于是到了东汉,我们看到了关于庆祝春节的可靠记录。范晔《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仆蛩辍>脔�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这里说大年初一的时候,朝廷会举办“大朝”。各级官员要按照等级向皇帝进献礼物,而高级官员还需要到殿上去喊皇上万岁,之后大家才一起听着音乐吃大餐。这个节俗,总结来说就是“众卿送礼物,寡人好嗨森”。

皇帝一高兴,娱乐节目马上就有了――比如让群臣开辩论赛什么的。《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记载:“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畲魇讨小!�”便是说皇帝让群臣辩论经学内容,谁输了就要把自己的席子让给赢了的人去坐。结果群臣中有个叫戴凭的,一个人坐上了五十多张席子,得到了最佳辩手的荣誉称号。大过年的组织属下斗嘴,可见皇帝的春节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虽然没有皇帝老儿那么奇葩,但在东汉,民间也出现了庆祝春节的节俗。东汉崔��《四民月令》上面说,在元旦后一天,要“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这便是民间贺年的出处。汉代以后,除夕风俗开始并入春节,春节的庆祝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其中一些活动,到现在也还有。

春联:从插,到挂,再到贴上它

贴春联是中国春节最有特色的代表性活动之一,它最初来自一种用来祛邪的写了字的桃木板――桃符。《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著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后来,人们不止把桃符放在门上,也把它插在地上。宋代学者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记载:“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此处的“桃梗”是写字的,应该就是指桃木板了。当时的人要找到长条形的木板,写上“祈福禳[ráng]灾”的话,分插到门左右边的地上。这和我们今天的春联已经非常相似。


贴在门左右边的春联。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绝大多数材料都认为春联始于五代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chǎng]。北宋学者唐张英《蜀��杌[táowù]》卷下记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里说五代后蜀政权在被宋朝吞并之前那一年,后蜀皇帝孟昶曾自己写了一副�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结果就在这一年,后蜀被北宋吞并,北宋派名臣吕余庆负责管理成都府的工作,成都果然“纳”进了一个叫“余庆”的人。唐宋时期有过“诞节”的传统,就是把君王的生日作为一个节日。灭掉孟昶德宋太祖的诞节就叫“长春节”,这一年以后,蜀地果然要过长春节了。

这个一语成谶的故事在民间非常有市场,孟昶那副春联也传出了好几个版本。不过,孟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皇帝,文学功底理应非常好,可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甚至连对、替两个春联的基本规则都没有遵守,实在是大大低于孟昶作��一个资深文学爱好者的正常功底。因此,学者们一般都把这条记载视为北宋人编来说笑的段子,并不当真。

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类骈写的春联出现于唐代。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文献中,就有一些当时的人创作的春联: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轨,玉律始调阳。五阳除三祸,十善消百殃。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题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初开。凶随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月月无灾。鸡能僻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春联集书页。

可能是由于这位抄写者文化素质较差,抄错了一些字,这些春联中有个别几处失对、失替的硬伤,不过大多数文本已经很符合后世的春联规则了。

最初的春联仍然是要写在木板上,挂顶在门的两侧的。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当时除夕要“钉桃符”,此处的桃符大概还是木板。可春联一年只用一次,用木板未免有点奢侈。后人于是改用纸张书写。到我们熟悉的纸春联流行起来,大概已经是明代的事情了。

除了贴春联,古人也在门上贴“福字”。清代褚人获《坚瓠集》六集卷四记载“今俗犹以福字帖门。”然而,倒着贴福字的做法,我们在古籍文献中没有找到。这种习惯恐怕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发明。


以“福倒”表“福到”的做法,恐怕是现代人的发明。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压岁钱:压的是谁?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来说,抢红包可能是除了写论文以外最为重要的春节活动了。而红包的灵感,大概便来自压岁钱。从现存文献上看,压岁钱的风俗应该产生于元代。元代学者吴当(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的孙子)《除夕有感(其二)》诗曰:“家人共守迎春酒,童�a争分压岁钱。”看这“争分”一词,就知道抢红包大战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俗之一。

压岁钱自古就与红色有关。明秦镛《(崇祯)清江县志》卷二《疆域志下》曰:“除夕……小儿以红缕结钱龙,曰‘压岁’。” 这种风俗来自于古人视红色为吉利的思想。

关于压岁钱的起源,有两种非常流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说,压岁钱就是“厌[yā]胜钱”。厌胜本来是一种以诅咒为主的巫术迷信。此处的“胜”也是压制的意思。这种风俗由来已久。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记载:“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说汉朝想战胜匈奴,就让匈奴的单于住进被“厌胜”的屋子里,口口声声说这是尊敬他,心理却高高兴兴地记上了一笔优胜记略。这种迷信后来一直延续到清代还很有影响。

除了想压服现实中的敌人,人们也想压服抽象意义上的灾祸。在西汉时期,便出现了一种专门的厌胜钱币。人们在钱币的一面或两面刻铸上压服灾祸,获得好运的期待。与凶恶的厌胜诅咒相比,厌胜钱上写的都是吉祥话,看起来人畜无害多了。于是,它越来越多地脱离了迷信性质,而成为了一种生活中的玩具。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许多刻画性爱图案的“秘戏厌胜钱”。不过,我们没能找到古人在春节时给后辈发放厌胜钱的风俗的书证。压岁钱产生于元代,压胜钱则一直存续到民国淘汰铸钱使用纸币,二者虽并行数百年,却似乎一直没有古代学者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看来,这种说法如需成立,恐怕还需要更多证据。

另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说“压岁”是“压祟”的谐音。这种说法大概产生于清代。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记载除夕那天:“给家人金银铜钱,名为‘分钱’,亦曰‘带钱’,俱一百二十文,盛以绢袋,如茄如瓶,夜贮床头,曰‘压祟’。”

在古代,“压”有接近的意思。比如“重兵压境”一词,就是说外国军队接近了本国的边境。而“压岁”便可以表示接近岁日(春节)。明人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十四《职掌七》上说:“庐凤等处卫分屯种,往往压岁征收,年复一年,积为逋负。”就是说这些地方经常到年底去征税。在唐宋音系当中,“岁”是蟹摄字,而“祟”是止摄字,二者古音差别还是挺大的。但是恰好到了压岁钱产生的元代,在《中原音韵》音系里面,二者读音变得相同了。在获得更多证据以前,我们可以先采信这一说法。

饺子:别把馄饨不当冬季食品

抢到了红包,便可心满意足地吃顿饺子。

有一则在当代盛传的传说,说汉朝人张仲景发明了羊肉辣椒馅儿的水煮饺子,起名“岁寒娇耳汤”来给穷人补补被寒冬冻坏的耳朵。可这基本上是个段子――辣椒原产美洲,要到明朝时才传入中国。而且,饺子的真实历史,可比这则流言中的说法要长久得多。

1978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发掘薛国故城MD2春秋早中期贵族墓的1号墓时,在其中出土了两件铜�[fǔ],其中一件里就有一种三角形的包馅食物,经分析当为饺子或者馄饨。可惜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食物本身碳化严重,考古工作者尚未能鉴定春秋时期的人吃的饺子或馄饨是什么馅的。


薛国故城MD2墓葬1号墓出土铜�的器形(左)和花纹(右)。


薛国故城MD2墓葬1号墓出土古三角形包馅食物图照。以上两图来自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察和墓葬发掘报告》。

这里要说一句,饺子和馄饨同为水煮面食,在古代文献中常不加区分,甚至直到清代文献里还纠葛不清,是直到近代才截然分开的。大概也正是由于早期文献管所有面食统称为“饼”而常常不加区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关于饺子或馄饨的明确书证,我们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去窥视古代饺子或馄饨的发展情况。

汉扬雄《方言》卷十三记载:“饼谓之‘�’,或谓之‘�\馄’。”有人认为,这里说的就是馄饨或者饺子。南北朝时期弗若多罗共罗什所译《十诵律》卷第三十四上说释迦牟及在王舍城修行时,曾有人用“馄饨饼”供奉他。这当然是中国译者翻译时的想象之词,但也可见当时“馄饨”在生活中自有其地位。唐段公路《北户集》注引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的话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共食之。”一种食品被称为“天下共食”,可见当时的“馄饨”已经流传甚广。可一直到了唐代,关于“馄饨”的记录才逐渐变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沦茗。”这里说的“馄饨”是一种汤食,大概与今天说的馄饨相差不多。

古代文献中,还有一种有馅的面食叫“牢丸”。《初学记》引西晋卢谌《祭法》曰:“春祠用曼头、饧饼、髓饼、牢丸。”又引晋人束皙《饼赋》曰:“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这里是说牢丸是一种适合各个季节食用的饼食,但没有明确说明“牢丸”是什么。《酉阳杂俎》卷七中就有“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两种食物――看来这个“牢丸”可蒸可煮。同书又并列有“馄饨”,所以有人猜测这两种牢丸分别是蒸饺和水饺。《正字通・食部》释“饺”字曰:“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不过也有文献持其它看法。比如宋高似孙《蟹略》卷三引用闻人封德(“闻人”是个复姓)的话说:“《饼赋》中所谓‘牢丸’,今包子是也。”不过,水煮的包子似乎难以想象,所以很多人还是宁可相信牢丸就是饺子。除了这个尚不能确定的“牢丸”,饺子还有个可以确定的外号叫“扁食”。明汤若士的《答王宇泰》上说:“必糜肉调饴,作胡同中扁食。”这个甜肉饺子,不知道吃起来感觉怎样。

饺子有两个显眼的锐角,古人于是也管饺子叫“角儿”。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就记载当时洛阳龙津桥南的夜市会售卖一种叫“水晶角儿”的食物。到了明代,文献中终于出现了明确有关“角儿”做法的记载。《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潘金莲永夜盼西门庆 烧夫灵和尚听淫声》上就说潘金莲苦等西门庆时“又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此处的“角儿”无疑是指肉蒸饺了。同书第七十七回《西门庆踏雪访爱月 贲四嫂倚�ㄅ渭哑凇酚炙担骸靶媵В�丫头拿了三瓯儿黄芽韭菜肉包,一寸大的水角儿来。”这不,水饺也出来了。

伴随着“角儿”的名字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专门发明了“饺”这样一个形声字来代替“角”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上面说:“看看至近,那人扑的一交,跌在雪里,挣�不起。小厮便向前去搀扶,年小力微,两个一拖,反向下边跌去,都滚做一个肉饺儿。”再到清代,“饺子”之名才正式定型。

相比之下,中国很早就有将 “馄饨”视为冬季特色食品的风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了一条叫“冬馄饨,年�A�”的谚语,就是说冬至那天要拿“馄饨”祭祖,而过年时要拿汤面祭祖。但是过年吃饺子的风俗则要等到“角儿”之名流行的明代才产生。明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岁时元旦拜年……作扁食。”清人认为,这是为了取“交子”的谐音。清康熙十三年《天津府志》记载:“正月元旦……各食饺子,取更新交子之意。”而春节附近其它各个节日吃饺子的风俗,基本也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出现、流行的。

这些事我都做,但说好的“春节”呢?

说了那么多春节的节俗,你有没有发现,在除夕、春节两篇文章引用的几十条古代文献中,没有一条是将大年初一这个节日称为“春节”的?

在古代,“春节”一词指的一般都是指的立春节气,有时也用来泛指春天,却单单没有大年初一的义项。1912年,国民政府在推翻满清政权以后,将当时最通行的农历新年的称为“元旦”划给了公历元旦日,而改称农历新年为春节。至此,“春节”之名才正式归属农历新年。

到了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曾试图效法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彻底废除农历春节,将春节的全部节俗搬到公历元旦开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行政有效性差,移风易俗工作又做得简单粗暴(有记载称,当商家在农历新年关门歇业时,政府甚至会派遣警察捉店员回来工作),这项改变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抵制。最终,国民政府被迫于1934年放弃了这一政策。从此,对农历春节的庆祝一路延续至今。

返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地址:台州市市民广场东北角(香格里拉小区西侧)
电话:0576-88508307 技术支持:青少年宫在线[www.qsng.cn]
浙ICP备110303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