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宫教育
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与重构
作者: | 发布时间:2010-12-21 | 来源:本站原创

解析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失落的现象,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构。

  网络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拓宽了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和视野,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 剑”,在给青少年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青少年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主 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构。

  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

  主体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即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对青少年所造成的最重要影响是传统道德主体性在网络中的失落。

  人与物的关系中人的失落。讲到人的失落时,哲学家用异化一词来说明。它是指主体人创造和产生了客体—物,而反过来客体—物却支配了主体,主体成 为他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和牺牲品。人类学会了利用原子能,既造出了核电站,也造出原子弹,但却生活在核恐怖中。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 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主体自身不仅面对着泉涌般的信息客体和作为主体的他者,而且还面对着身体与心灵同在的自我。由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与虚拟 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中,这种两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将导致网络主体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我”的失落。网 络是个弱社会性的空间,人们在此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征和地位,而充分发挥想象以塑造自己满意的多元“自我”,所以,在网络中人们尽可以我行我素。 但问题是,由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区别,人格就需要裂化成双重结构,一个适用于网络世界,一个适用于现实生活。“赛博时空”将真实的人格抽离出去了,社 会风险也由此增加。正因如此,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迷恋网络的少年们在虚拟世界里杀得天昏地暗还嫌不过瘾,他们会把攻击目标转向现实中的有 血有肉的个人。

  虚拟的自我行为与现实的自我行为中自我行为的失落。在虚拟环境中,网络道德主体的行为具有虚拟行、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网络主体获得了一种 解放和前所未有的行动力量,外在禁忌没有了,自己想成为什么就是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隔着屏幕,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性非常弱。日常 道德规范往往因为不清楚行为主体是谁而无法做出道德判断和制约。一个人在自己电脑前往往就完成一个“越国界”行动,这在信息时代将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 样,即使国家对现实行为有严格的监控,也无法涉足网络行为主体的个人行为领域。网络自由在带来开放、互动、平等的同时也带来无序和混乱,产生了一系列道德 失范现象。所以青少年的网络犯罪,浏览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制造并传播网络病毒以及社会行为错位等。网络行为自由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自我行 为的失落埋下了伏笔。

  网际交往中,主客体关系的失落。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 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 (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 成为手段。”其实,在人际交往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一个真正理解自身�魑�主体的意义的人,同时也应该理解他人作 为主体的意义。在网络空间中,每一个交往者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而是具有交互式主体网际关系的交往者。然而,由于网络固有的虚 拟性、匿名性、符号性等因素,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网际交往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道德情感冷漠,造成交往异化;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 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络人际交往的欺诈和欺骗等不良道德行为;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语言垃圾投放和言语侵权) 等等。网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普遍道德问题归根结蒂源于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视他人为客体而不是主体。如果交往双方都视彼此不仅为客体也是主体,那么交往实践 活动就会顺利发展,而不是处于异化的状态。

  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塑造的原则

  网络技术创造的“赛博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加速了青少年在自我、自我行为、主客体关系中,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而要避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重塑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强化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原则。强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是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的前�帷W晕乙馐妒嵌宰晕掖嬖诘娜鲜丁⒍宰晕业娜鲜痘疃�和实践活动 的认识和评估。自我意识是在将自我与非我区分开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核心。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网络主体对自身发展 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

  因此,网络道德主体教育应该定位于唤起和提高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促进网络主体自我教育的教育。唤起和提高自我意识的教育 并不意味着网络主体教育只是意识范围内的教育。人不仅在道德意识中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还要在道德实践中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自我教育的网络思想道德 教育必须引导青少年投身于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去,以确证、检验和发展自我教育。

  尊重网络主体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 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 择。” 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道德教育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意义上以教育者为主,受教育者被动、服 从的教育观,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信任与相互协作代替轻视与独断,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平等自由的关系。在德育方法上,给青少年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 会,让个体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总之,只有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才能其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学 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提高网络主体的主体能力的原则。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 力。在网络社会道德生活中,网络道德主体的主体能力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能力(主要指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履能力和道德批 判。网络的大众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充斥人们的头脑,冲击着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信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试图用一种单一的道德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青 少年已不可能,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应是培养他们分析和辨别各种思潮并择善而从的能力,教育活动在于大胆地提出各种不良观点,帮助受教育者分析其中谬误之所 在,�缓笾鸾ス�滤到以受教育者的自我分析为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分析辨别习惯,形成正确的选择与辨别能力。在网络上设计课程、组织讨论和开展活动时,都必 须把网络青少年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择善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重塑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重塑其网络道德主体性呢?

  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一是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 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做一名网上道德人。第二,帮助青少年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 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三是教育青少年讲究网络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 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序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组成。四是要求青少年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国内外一些组织、机构已经制定出了很多详细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网络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收效。例如,当代青年人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 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 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青少年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价值,培养青少年高尚的人文操守。人文操守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观念意识、人的心理结构中, 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对人的关注之情。高尚的人文操守是一种引导人性向上、崇善的终极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于虚拟世界各种意识形态的高度警惕, 坚决引导青少年否定和批判虚拟世界中的种种非人道、非人性现象。坚持引导青少年用人文情怀、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守护心灵, 遏制人性的异化。同时启发他们树立网络行为责任意识, 增加他们合理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尊重知识产权, 不剽窃他人的智力成果, 教导青少年未经授权不复制、移植他人的程序和其他信息, 不攻击和破坏网络。2001 年11 月22 日,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倌晖�络文明公约》, 号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增强网络行为的伦理意识, 培养高尚的人文操守。

  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危机, 有的学者指出通过技术途径来预防网络道德失范。然而, 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全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关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伦理意识, 使其成为行为主体的内在自觉。上海交通大学“伦理教育进网络”的思路和举动为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树立了典范。通过网络还可以对青少 年进行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也会因其匿名性而更加真实。网上心理咨询、招聘就业、虚拟社区等激发了学生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热情。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 的网络活动,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外部压力。根据青少年对网络感兴趣、对网络技术接受快、喜爱集体活动等特点,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适当举行关于 网络的专题活动,如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的“发贴”竞赛或开办网络技术的讲座等等。同时,我们要注意关心青少年学生面临的许多方面的压力,尽力为青少年学生 轻负减压,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姆⒄勾丛煲桓龊玫耐獠刻跫�。以避免部分青少年因外部压力过大而可能形成对外界的不满与逆反心理,进而产生某些非道德的网络意 识与行为。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黄永波)
返回顶部
分享到:
0
协会简介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成立于1988年9月15日,是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由各类青少年宫、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 青少年活动营地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机构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详细>>>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关于征集《青少年宫...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关于批准《青少年宫...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会员发展管理办法
关于交纳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关于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服务专题...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关于召开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第七届会员...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七届理事会会长、副...
友情链接: 民政部 | 中国共青团 | 中央和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党建 |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 中国少年先锋队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 | 浙江校外教育 |
 
Copyright © 2020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0号南楼514
电话:010-67018100 电子邮箱:zggxhyb@126.com
京ICP备13017336号 京ICP备13017336号-3 京ICP备13017336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740号
扫描关注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
公众号